藝術與生態環境研究

2008-01-20

藝術與生態環境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一月)
一、      前言
翻開十五年前的閱讀,已泛黃的波依斯傳,當時的大一新生,懵懵懂懂的從約瑟夫.波依斯 (Joseph Beuys)認識了前衛的行動藝術,這本書讓大學以前對藝術學的認知完全崩解,同時也開啟了對前衛藝術領域的關注。從西方藝術歷史的脈絡下來,一次大戰後破壞的達達、商業掛帥的普普、觀念、地景、到什麼都是的後現代。期間也看到解嚴後的台灣當代藝術也跟隨著西方的腳步,將藝術觀念用本土的方式呈現,讓破壞後的藝術形式百花齊放。
波依斯提出的「社會雕塑」,不在於物件的形式與組合,而在觀念的創造與形塑。「反藝術」是對菁英主義的反思,以隨性偶發直接的方式,拼貼對社會政治的批判和對理想藝術的實踐。波依斯始終認為,創造力並不是藝術家的專利,藝術並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而是一切人的生命力、創造力、想像力的產物,在此意義上,波依斯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宋國誠,2006)。
而波依斯後期將社會雕塑的觀念延伸,1981年運用在「世界綠化」的生態行動藝術創作上,把7000棵樹種在卡塞爾,1987年波依斯的兒子種下第七千棵樹,卡塞爾因此擁有年輕會長大的雕塑,也是世上最大的生態雕塑(Heiner Stachelhaus1991)。《7000棵橡樹》不只是一項美化城市的環保計畫,它更是寄望於推動一種「人類生存空間」的美化與改造,在此意義上,《7000棵橡樹》具有世界人類學高度上的審美倫理,具有以藝術來拯救和重建世界的崇高意義。從藝術的手段介入,波依斯要喚醒世界,維護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生態運動的推行,使地球環境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有毒物質的隨意拋棄、森林砍伐、空氣和水的污染,環境問題持續增加,動、植物的絕種,大量的環境危機在全世界已引發嚴重的關切。特別是,人們開始明瞭地球的土地已不再是一個可隨意佔有和開採的物品,環境是會反撲的。1998年台北市〈土地倫理〉環境裝置展,說明土地與經濟關係的倫理與規範。然而,積極保育式的發展似乎也還無法成為全球性的生活方式。
生態問題與經濟、文化、社會、政治是有極深的關聯,因它的發生和進步中的社會,所謂工業化與資本主義有絕對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問題的增加,人類必然會因環境不平衡而需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代的生態藝術家和藝術教育家也積極透過本土或全球的主張與教育,參與提出問題,找尋解決辦法。
台北明日博物館在20078月的晴耕雨讀-行為地景藝術展,由藝術家林銓居歷經一年的策劃執行,企業忠泰建設機構提供了土地,在尚未被開發利用之前,交由藝術家林銓居來植下一方封藏土地與人民之間記憶的稻田。在寸土寸金的大直美麗華商圈內,有一方稻田在環繞的高樓及建築工事間,靜靜涵養著稻禾、蛙鳴與飛鳥。
這讓我連結到1982年夏天Agnes在紐約曼哈頓的「麥田」,一片金黃色麥田就在曼哈頓冰冷的鋼筋水泥叢林之間。她在世貿大樓附近填土種植了麥田,主要是希望喚起人們再思考環境的問題,藝術家收成了一千磅的穀子。麥草則餵給紐約市警騎的馬廄,一部份穀子隨著「終止飢餓世界」活動而巡迴全世界展出。她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記得一個高貴的黃金田在曼哈頓出現過。
在台灣也延伸了全球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議題,在全世界處理環境藝術的創作,是完全抵制在資本主義下的藝術消費體制。回到環境藝術的原點思考,透過對環境藝術這樣的議題點切入,本研究選擇一位英國環境藝術家-Andy Goldsworthy,做深入探討其創作理念及精神,進而對台灣當代的一些藝術活動的檢討。







二、      Andy Goldsworthy 高茲渥斯
2.1       Andy Goldsworthy 藝術家簡介
 Andy Goldsworthy1956年出生於英格蘭(England)的契斯郡(Cheshire),在約克郡(Yorkshire)長大。曾在1974-75就讀於布雷德福藝術學院(Bradford Art College)以及1975-78就讀於普雷斯敦多重藝術學院(Preston Polytechnic)。從當學生開始他就利用周遭可以找到的素材,在開闊的空間進行創作。曾經在英國、法國、荷蘭、日本等舉辦個展;在美國西德威尼斯參加群展。1989年曾經在加拿大北部的格里斯福特(Griseford)及北極進行創作,這二趟旅程創作的藝術作品曾在倫敦、愛丁堡及洛杉磯展出。1990~1991年舉辦大型巡迴回顧展。目前居住於蘇格蘭之丹佛利郡(Dumfriesshire )的潘龐市(Penpont),並在老舊的石製穀倉中設立研究室。

2.2      Andy Goldsworthy 創作理念
    Andy Goldsworthy創作的目的、動機並非為了要在大自然的場景之中留下他的足跡,而是以一種本能的方式,在大自然中創作藝術作品,因此,不論是一片竹林或一大片雪,漂浮在池塘上的樹葉,都可以創造出一種對大地全新的了解。他的每件作品都是對創作素材與地點之某一層面的探索,例如,草的莖部硬且易折斷,想要對草的莖部有些了解,可能要透過些作品的創作過程才能達到。各種形體的事物都可以在大自然界中找到,而且任何一種素材都有其蘊含的特質,藉由探索這些素材,Andy Goldsworthy都希望可以對他們有全面性的了解。不管他們的內在特質是如何,他都希望可以將之納入其作品中。
  以自然和諧的心境去從事環境藝術的創作,用尊重和謙卑的態度去體驗大自然蘊藏豐富的心靈資源,安迪‧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以優美、和諧的方式與自然接觸,自然物如石塊、樹枝、葉子等都是他創作的材料,在樹林、草原、湖畔,溪流架構出大自然另一種造形的軌跡。材質的形態、顏色、排列;空間的分割、重複;直線、曲線、弧形與圓形以及時間的流逝,光線的角度以及溫度的變化等。
    安迪‧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將當代觀念藝術的實驗性和探索性與民眾藝術的自然生活相融合,而使人觀賞他的作品時讓人倍感親切,而在大眾的心裡對自然的尊重和內心情境的修練,總是出奇不意的帶來生活中無比的驚奇與感動。


2.3         Andy Goldsworthy作品解析
《滴入水的冰》 198717~8日  冰、水,鄧佛瑞斯郡
    地景藝術家在面對環境的問題時,如何突破問題,並成就最佳作品的狀態,便是地景藝術家所必須迎對的挑戰。高茲華斯的藝術創作包含了瞬息與永恆的變化個性,其中面對的挑戰便是他做作品前所需解決的問題。
  他曾說:『我體會到大自然是多麼的無常,而此無常又正是知識之鑰,我的藝術要顯示出對材料、季節與氣候的敏銳與警覺。我時常隨著一陣特別的天氣情況,而持續著我的思路。當氣候改變時,我的思想必須警覺,它經常如此,否則就會失敗。有時由於天氣的改變而令我掉入不清楚的半知覺中,結果這樣的狀態就懸在那裡,直到對的情況再出現。有一次在英國,我必須在一段持續的冷天氣期間工作,結果我必須從冬季的想像中才能推展構思。想要有美妙的雪景是很難預料的。我開始時非常失望,因為雖然冷鋒來了,但是茂密的樹卻擋住了雪,還好有個小池子結了冰,我就用這些寶貴的冰來創作,結果很不理想。但是卻讓我對這個地方有了感情。』

《大西洋芭蕾》 19957月,表演藝術,蘇格蘭。
  高茲華斯擅紀錄瞬息變化的作品,而其中一件有趣的作品即是「大西洋芭蕾」。這件表演式的作品,旨在表現時間的瞬息萬變,以及改變的意義。高茲華斯拍了一系列照片,來記錄一堆木棒拋向天空的過程。他認為這種表態式的創作內涵,只是『表面的暫時』,經過一代一代的過程,紀錄下來後,終將消滅。
《在甜栗上的綠色牛角》1987.8.9 甜栗葉、月季枝  西布列頓,約克郡公園
 《秋之牛角》1986 . 11 甜栗葉、月季枝 西布列頓,約克郡公園
    圖片中的牛角造型為空心的作品,高茲華斯利用月季枝纏成牛角形狀後,再將一片片的甜栗葉子接縫在纏好的牛角造型上,不需經由接著劑而能呈現的巧妙之美。


《夏天裡的雪球》 19881989 冰雪、大小石塊、大小樹枝 蘇格蘭
  部分地景藝術家為保護作品與自然,將創作設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區;高茲渥斯相信人文與自然並不相衝突。他對社會與地景的互動更感興趣,認為不必要在特定地點設置公共藝術,而應在人們最不期待、毫不經意的情況下,讓欣賞者與作品偶遇。這也正是2002年夏天,高茲渥斯在倫敦街頭擺設13顆大型雪球的動機。他先將前一年蘇格蘭的積雪收集起來,作成大雪球,然後在次年夏天把它們搬到倫敦街頭。忽然出現在街頭的《夏天的雪球》(Snowballs, 2002),讓已經對任何視覺刺激都感到麻痺的城市居民大吃一驚,他們並不知道高茲渥斯的雪球是件公共藝術,卻好奇的駐足端詳他的作品;當雪球融化後,只見雪球內部的羊毛、牛皮、種子、松果、樹枝、小石頭、鐵片等自然的物質殘留在城市的街上。炎炎夏日中,只有三、五天生命的大雪球提供了都市人暫時的慰藉與驚喜;高茲渥斯自我分解的創作,也與那些想盡辦法讓作品流芳萬世的藝術家大異其趣。
    高茲渥斯的作品分佈在英國、歐洲、美國、日本及澳洲等地,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與現成物,造就了他多樣化的作品表現。他不認為公共藝術是大都會所專有。1996年他為英格蘭南方的坎伯里亞 (Cumbria) 地區製作了綿延四英里的《羊棚計畫》 Sheepfolds) ;利用當地殘留的材料,並和坎伯里亞的居民與學童合作,不僅刻劃出坎伯里亞地區的符號,更為原本荒廢的鄉間營造出獨特的景緻:拱門、石牆成了當地的特色,並與鄉間居民、羊群形成詩般的畫面。和許多他的作品一樣,《羊棚計畫》將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所有的材料也將回歸自然,只留下暗示真實用的文字與圖片。如同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只剩下照片或文字,敘述著曾經存在的個人與團體,或留在人們的記憶與世代的口語相傳中。
                             《枝條洞穴,1999
   高茲渥斯像小孩接觸新事物時不斷探索其可能性,藉由身體感官與材料的互動發現表達概念的方式;他瞭解如雪、砂、冰柱等質材的特性與極限,並在摸索的過程中找到適合作品的組合形態。他的雕塑分割或重複空間,作品多有著看似脆弱的結構與優美的造型。那些出現在海邊、森林、高山、原野中央的垂直、彎曲、弧形、螺旋狀的線條,像是小精靈趁著大家不注意時,在夜晚悄悄製作完成,然後任其在日出前的瞬間消失無蹤;原先平衡好的石堆,也在漲潮時被海水沖垮、將石頭還給海灘。稍縱即逝的高茲渥斯作品印證了無常與多變的自然、及其成長與枯滅的過程。



三、      省思台灣的藝術操作
問題思考:
藉由生態藝術家Andy Goldsworthy 的創作思惟及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態度,再來思考當代台灣的藝術村及公共藝術的設立:
1. 當一件計畫或藝術品決定在一個鄉鎮社區設立時,執行者是否有真正去思考該鄉鎮社區的人民、土地環境特質及他們想法,而將之納入計畫中參考。亦或只是以外來者的霸權身分強行介入,各自做為。在鹿港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及海安路都有當地居民強烈抗議的案例。當藝術進入公共領域時,居民、觀者與藝術的互動看法,乃是重要的課題之ㄧ,而面對這樣的衝突,又該採用何種方式解決。
 





2. 所謂「地景」(landscapes),其實就是「日常生活所在的視覺脈絡」,是生活中明顯可見的事物,小至花園大至遠山等尺度差異甚大的事物。Andy Goldsworthy,以一種本能的方式,在大自然中創作藝術作品,其對創作素材及地點的認識及探索,深入瞭解材質的特性運用,人、土地、環境間的倫理,不也應該是公共藝術或藝術村的設立所要考慮的因素之ㄧ嗎。舉例:南二高旁的嘉義八掌溪路段的中埔公共藝術,在一片大自然的景觀中,強迫性的佔領。

3. 公共藝術或藝術村的設立,其實是具有某種教育的意義,教育該社區可以更親近藝術,進而藉由藝術能進一步有生活心靈的品質提升,如果無法深入活絡當地人們的心,引發當地成員的參與,是否要回過頭來思考,藝術介入社區的原始動機與意義。
四、      結語
在初次見到Andy Goldsworthy的創作時,先是訝異與疑問,然後慢慢瞭解其創作的目的及動機時,深深被他的創作精神而感動。藝術家的心思是纖細的,取自大自然間的所有物質,都成為創作的素材,經過他的轉化呈現精彩創作。
環境藝術家關注的焦點,完全脫離了資本主義的消費形態,更是打破藝術的商業制度,強調的是更深入的人文環境關懷面,在取法自然而不破壞自然的精神下,實踐藝術的理想,才能引發人們對環境的思考。
藝術村與公共藝術的設置,是需要公開被檢視的,不該只是政府與利益團體的閉門造車。如何透過藝術的再造,尊重材質與自然環境的循環再生,用創造生生不息的生活態度,來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老子道德經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這樣自然而然的意境。藉由這樣的創作歷程,讓藝術家在創作及呈現的過程,有另ㄧ深層的體驗,此外也帶給觀者更深入省思,「人、土地、生命、環境、自然」間相互密切的關係。




1.嚴華菊(2004)。安迪.高茲渥斯:流動的空間與時間。典藏.今藝術雜誌,2004.11.17156-161
2. 劉庭易(2003)。以安迪 高茲渥斯(Andy Goldsworthy)為例—淺析自然材質與造形的關係。造形藝術學刊,2003.06451-465
3. 劉庭易(2005)。原生素材的造形創作語彙研究-Andy Goldsworthy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4.宋國誠(2006)。《閱讀後現代》藝術史上的薩滿師─約瑟夫.波依斯的「人智學藝術」
5.   Heiner Stachelhaus1991)。波依斯傳(吳瑪悧譯)。台北市﹕藝術家。

0 《 我要留言 》:

張貼留言

  © Blogger template On The Road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9

Back to TOP